close

How to Use Empathy to Create Products People Love

設計應該是一種策略能力

超越外在美觀或形式

變成一種關於問題和人的思維方式

           === 這一段話出現在書的封面, 細細的淡淡的字體, 卻蘊含著深深的道理

 

不知道這本書在台灣賣得如何, 哪一個族群的人類會拿起這本書呢? 

是科技業嗎? 台灣有好多好厲害的代工廠, 每個人都練就一身把一天當兩天用的功夫

     但是, 有幾個人真的知道自己熬夜加班趕出來的產品, 對使用者來說, 對生活會早成什麼樣的影響? 是利多於弊嗎? 還是就只是一個很貴的bullshit!?

是自行創業的老闆們嗎? 或許這會是一個幫助思考如何製作出一個使用者想要的產品的工具

 

作者採用循序漸進的引導, 道出設計產品的思維和技巧: 

第一章: 設計是什麼?

第二章: 符合市場的產品: 找到廣泛的吸引力

第三章: 行為是洞見: 判斷潛在需求與慾望

第四章: 產品策略: 擬制情感價值的劇本

第五章: 產品願景: 打造產品的細節

第六章: 上市

 

 

這本書不是教你專案管理的技巧

而是引導你調整mind set :  從使用者的角度 + 設計者的思維 = 進而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USER SCENARIO"

了解使用者的使用情境, 才能懂得使用難處在哪裡, 設計者才能夠再發想及構思新產品時, 發揮同理心 (EMPATHY)

作者強調, 以人為本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

然而, 有市場的地方, 產品就會賣的好嗎? 

產品和市場之間的連結, 才會是成敗核心

只可惜, 台灣近十年來在代工界發展得太好了,  我們已經很習慣了致力於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好的產品, 因此相當依賴來自國外客戶的產品和品牌規劃

因此忘了如何賣產品, 彼此用價格競爭牽制住了彼此

最近由美國狂人當家, 世界各國對於一直以來相當習慣的品牌(歐美) 和 代工(亞洲) 模式, 有機會洗牌

並且台灣幾十年來撐住市場的各公司大老們, 紛紛年事已高, 退休, 過世,... 漸漸地由下一代接手

希望台灣能夠藉此機會, 找到那一條自己的路

 

 

對於研發自我品牌的創業者 以及 剛踏入品牌產品規劃的管理師來說, 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深讀的好書

雖然作者認為這本書適合設計師或是產品研發人員, 但是我認為在台灣代工廠賣血汗生產產品的PM們, 也可藉由這一本書來了解, 品牌客人在制定產品的時候, 他們想的是什麼? 在意的是什麼?

或許可以在與客戶溝通時更有效率, 亦可以結合生產考量, 提供給客戶更加實際的建議

較為可惜的是, 書裡面錯字不少, 出版社愧對了作者的心血! 

 

 

 

arrow
arrow

    LoUis 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